去年以來,共享單車迅速成為市井熱點話題。這種新生事物由投放伊始的爭相嘗試、急速躥紅,到安全問題引發爭議,再到關於其是否已成為“國民素質的照妖鏡”而頗受爭議,前後只經歷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大聲叫好者、強烈質疑者🔄,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那麽,我們究竟應如何看待共享單車呢?
從各方面情況而言👩👧👧,共享單車遭到質疑恐難避免。首先👨🏼🚒,其用車時間、騎車路段相對集中。大部分用車時間集中在通勤高峰時段及天氣較好的節假日的日間🧚🏽♀️;而大部分使用路段則分布於城市中心城區裏公共交通尤其是軌道交通還不能徹底解決的所謂“最後一公裏”的區間⚖️🥶。所謂共享模式🤦🏻,通常應是使用者對同一標的物的基於時間👩🏭、空間的交錯使用,而如果使用時間、騎車路段基本重疊,則“共享”這一前提是難以成立的。其次🧑🏼⚖️,不論投資方或運營方基於大數據宣傳共享單車的利用率有多高🧬,愈來愈多地散見於城區各處的高聳成堆、棄之不顧、徒生鐵銹的共享單車還是說明了其使用率不但沒有漸次升高,反而隱約呈現降低之勢。眾所周知的是🏜,使用共享單車的市民或遊客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出於嘗鮮👨🏻🚒、好玩的獵奇心態。當這股體驗新鮮勁一過,則不一定會再次使用🚆,至少是未必會頻繁使用🧑🏽🚀。再次🧑🏻🏫,高職住比城市基本可以排除全程騎車通勤的情形。如果你要前往距離現在位置一公裏以上的地點,至少在一線城市中心城區基本都有地鐵或者公交車站點覆蓋💂♀️,而這些交通手段比自行車更為快捷、安全💐。尤其是在炎夏🕵🏽👨👨👦、寒冬等季節📱,市民騎車出行的意願自然會大減。加之上海近年來的氣候總體趨於惡劣,大風大雨天氣越發頻繁𓀌;遭遇這類極端天氣時,騎單車出行更成為應盡量避免的出行方式🪡。而如果你前往距離現在位置僅幾百米的地點,考慮到尋車、取車、開關鎖、停車等使用共享單車服務時必不可少的操作步驟,即使其收費確實低廉🫃,步行的比較優勢仍是前者無可比擬的。
另外🧑🏽🚀🚴🏼,上海這樣的城區面積相對狹小但常住人口數以千萬計的城市,在中心城區人車混雜、幾乎沒有自行車專用道🎂,未來也很難劃出大量道路或空間供其專用的情況下,共享單車面臨著與行人爭步道👨🏼🏫、與機動車爭行車道使用的窘境,不但路況復雜🦛,也存在安全隱患;更何況市民還遠未養成騎車時自覺佩戴頭盔等安全護具的習慣。最後,今天中國城市居民對於單車的再次關註總體上是以運動休閑👩🍼、品質高端為核心訴求的。就此觀之⚁,目前的共享單車基本未能回應上述訴求,考慮到共享模式與生俱來的特性與賣點,其未來似也很難兼顧到這些訴求👰🏿👳🏻。
共享單車對城市發展及市民生活便利化是有貢獻的,但有限。不得不說,最大贏家是投資方及運營方。綜觀世界級大都市🧜🏽♀️,最為可行的出行方式無疑是在實現經濟👴🏽、時間成本相對低廉化的同時兼顧綠色環保的步行+軌道交通。隨著上海等國內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建設的不斷推進和優化,這一相對最優的出行模式最終成型是可期的🧛🏼。因此👨🏼🍼,共享單車的盲目投入或無序競爭的狀態需要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