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日🐦,由上海財經大學意昂3开户、上海市法學會勞動法研究會、上海財經大學大數據與AI法治研究中心、上海財經大學經濟法與社會法研究中心主辦的“新科技對社會法的挑戰與應對”國際研討會議在上海財經大學意昂3开户順利舉行↗️。來自德國工會聯合會法律部及人力資源部🧓🏽、德國勞工學校、德國聯邦出版社🧖🏿♂️、清華大學意昂3开户、吉林大學意昂3开户、中國政法大學意昂3开户📡、中央財經大學意昂3开户🚵🏻♂️、中國社會科意昂3法學研究所🎶、意昂3开户、同濟大學意昂3开户、華東理工大學意昂3开户、南京大學意昂3开户、華東政法大學法律意昂3、華東師範大學意昂3开户、上海師範大學法政意昂3、上海交通大學意昂3开户👴🏽、上海市法學會🏌🏻♀️、上海市總工會、上海市人社局就業促進中心🔜、上海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普陀區人民法院🤷🏼♀️、江三角律師事務所、上海藍白律師事務所等多所高校及實務部門的近60多名專家參會👧🏻。意昂3开户副院長曹艷春教授帶領研究生謝穎琦、馬錢麗參加了本次學術研討會𓀔。上海市法學會研究部主任張誌軍出席了本次會議。
會議開幕式由上海財經大學意昂3开户教授、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王全興教授主持。王全興教授對蒞臨本次研討會的國內外專家學者表示了歡迎和感謝⛄️。他指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數字化與新科技時代帶來就業結構的改變🗳🚔、沖擊著法律與社會倫理🍫🧑🏻💻、挑戰著產業發展與勞動者權益之間的衡平。社會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要回應時代變遷中的新問題👩🏿🏫。本次會議不但匯聚了我國社會法學術界與實務界的專家,而且有幸邀請到眾多國外嘉賓,這樣的思想碰撞必定激發智慧的火花。
德國工會聯合會(DGB)法律部首席執行官 Vorbau Reinhard先生首先對受邀前來參會表示感謝並介紹了DGB法律保護的核心任務和目標🏚。德國勞工學校教授Frank Balmes感謝受邀來到上海並向與會嘉賓介紹了德國勞工學校的發展歷程,表示希望與中方高校加強交流與合作。德國工會聯合會出版社總經理 Mr.Rainer Jöde介紹了出版社的歷史、與中國出版社之間的關系👩🏿🦲,希望今後能夠更多出版中德交流的勞動法著作。
上海市法學會勞動法研究會會長🛵、意昂3开户副院長曹艷春教授在致辭中指出🧎♂️➡️,此次社會法國際研討會🧑🙇🏼♀️,不僅能夠引發對新科技時代勞動法適用的反思,還能聆聽德國專家帶來的德國在工業4.0進程中的勞動關系及勞動者權益保護的一些做法☁️🤱🏻,為我國社會法解決相應具體問題提供借鑒。面對新科技對勞動用工關系及相關問題的挑戰,基於我國國情我們還有很多新的課題要研究:一是如何認識與定位這些新業態🧘🏿♂️、新經濟形態下的用人關系?如何保護這些新業態的從業者🪕,同時兼顧新業態的新的用工形式,平衡好雙方的利益。二是應該探索製定新業態新型職業的勞動基準和社會保險保障☃️,對相關從業者的勞動權益進行分層保護,而不是讓其遊離於勞動法的規製範圍之外。三是面對新科技帶來的人工智能🏄🏼,會很大程度上解放勞動力和提高生產力♾,有些領域可能替代人工,但它本質上也會催生新的職業🚴🏽♀️。我們應該探索相應的勞動政策來教育和培訓新的工作者進入新的工作崗位◀️、幫助那些可能失去崗位的人員及時轉型重回就業市場。四是做好人工智能基礎教育普及的同時,應加強人工智能創新教育和職業教育🙏🏽💡,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將課程和教育重點放在推動創新和創業的技能上,迎接工業4.0時代的到來。
上海財經大學意昂3开户院長宋曉燕教授首先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對中德兩國勞動法專家及實務界同仁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她在致辭中表示,在數字化與新科技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對社會法領域法律問題的探索與研究產生了極大的需求。本次會議是理論和實務良好結合的典範,也是中德社會法領域智慧碰撞的文化大餐,再次感謝各位的大力支持🔲,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本次會議分為三個單元,各單元議題依次為:工業4.0與新就業形式👎🏻、數字化與新技術條件下的勞動者定位⚰️、數字化與新技術條件下的法律調整與管理實務🦸🏼♂️。
第一單元:工業4.0與新就業形式
本單元由清華大學意昂3开户鄭尚元教授主持。報告人分別為DGB法律部首席執行官Vorbau Reinhard先生及華東政法大學田思路教授🦵🏿。
Vorbau Reinhard先生介紹了工業革命1.0至工業4.0革命演進過程。他指出,工業1.0產生於英國,1830年德國才開始進入工業革命1.0時代。工業革命2.0時代,傳送帶的發明使得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工業革命3.0時代國家希望通過製度變革提高人民福祉,福利國家的概念起源於英國,卻在德國興起🐕。工業革命4.0則以計算機的發明為起點的, Vorbau Reinhard 先生表示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生物技術等鄰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中國的工業4.0發展是值得德方學習的。
田思路教授的報告主題為《工業4.0時代的從屬勞動論》。田思路教授首先對工業4.0的概念進行分析,提出工業4.0時代👼,勞動法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從勞動關系的從屬性特征是否逐漸衰退、靈活就業形式的多元共生是否會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流、勞動法的地位和作用是否會隨之下降。其次🦠😮,田教授以從屬性研究的意義、分類🙍🏽♀️、判定基準☸️、認定的創新思考等方面對以上問題一一回應。最後,田教授指出🎴,如果在勞動形態多樣化以及勞務供給形態相互轉換的過程中👩❤️👨,對社會有益的勞務提供需要得到法律保護的認識廣泛深入的話,勞動法就有可能突破原有適用範圍的固定和僵化,修改既成的從屬勞動理論🙅🏻♀️。工業4.0時代,自主👨🏻🔬、獨立、個性化💂🏻、創造性勞動將迅速發展,從屬性勞動將逐步衰退🚶♂️,人類將從傳統的從屬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多地自主從事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嶄新標誌。
Vorbau Reinhard先生的報告主題為《德國新的就業形式和勞動法規》🕘。在報告中首先他提到,數字化時代引發全球工作方式的變革,它是一個非具體的概念🦹🏼,值得我們深思。其次,報告中Vorbau Reinhard先生以形象的圖片展示了數字化生活下的社會生活🙆。最後介紹了德國的新型就業模式,包括共享員工🌂、工作分擔🧯、臨時管理、零時用工、眾包🛹、合作工作、運送服務等。
第一單元評議環節
在兩位報告人的精彩發言結束後😐🙋🏻,上海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院長邱寶華、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意昂3开户教授趙紅梅💼、上海師範大學法政意昂3教授劉誠分別進行了評議。
邱寶華院長表示贊同田思路教授對從屬性分類討論的觀點🧏,她提出🤷🏽🥀,工業4.0的發展逐步改變了勞動方式👩🏽💻,機器將人從繁重危險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但也逐步體現對人的替代作用。應當從應然和實然角度分析新科技引發的勞動關系認定。在工業4.0時代,更應關註大企業對中小企業的超強競爭優勢並從法律上予以應對。
趙紅梅教授認為從屬性的判斷已經超越了契約時代的平等界限,德國互聯網用工的挑戰與我國面臨的挑戰是存在差異的。原因在於,德國是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走向福利國家的代表,而我國社會保障製度存在諸多不足的現狀下又在工業4.0的浪潮中產生不少新問題🎲。趙教授認為若勞動者被替代,則作為人的社會屬性也將下降👨🏿🦱。
劉誠教授認為兩位教授的演講都帶我們回顧了勞動法的歷程,他認為勞動法不應當放松管製🤾🏼♀️,人工智能時代並不會因科技原因降低雇主對員工的控製力☎。劉教授指出👷🏻♂️,我們現在過分追求經濟發展,但也要重視機器無法取代的人的情感訴求,切勿將人工智能作為泡沫🧘🏼🍵,給勞動法施加過多壓力。
在評議環節結束後,進入本單元的自由討論環節。在此環節𓀊,現場的諸位專家學者針對報告人及評議人所講的內容不僅展開了激烈的探討,也同時發現了新的值得研究的問題🏨。
第二單元:數字化與新技術條件下的勞動者定位
本次會議第二單元由江三角律師事務所主任陸敬波律師主持,報告人分別為中國社會科意昂3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天玉👨🏿🚀🫥、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法院法官王飛、DGB人力資源部主管Bertold Brücher先生 以及DGB法律保護部門的Werner Bünnagel先生。
王天玉研究員以《平臺用工是什麽?挑戰了什麽👱🏿♂️?》為題進行報告🦦🌌。他依次從中國分享經濟發展的概況、平臺經濟發展模式、平臺勞動關系認定存在的爭議、從屬性的學理討論、面臨的挑戰五個層面展開🦐🖐🏼。他提到中國分享經濟的發展迅猛,不同形態的組織平臺中出現問題最多是Platform C🫗,即通過註冊方式實現勞動提供與勞動需求服務的這類平臺。隨後🚵🏿,他從2014年至2018年中國法院不同判決類型入手🥦,分析勞動提供者與平臺之間的關系認定👩🏻⚕️。再次👩👧👧,王天玉研究員解構了德國、日本💪🏿、我國臺灣地區從屬性理論與審判實踐的認定差異。最後指出在線平臺勞動的本質是承攬的社會化,也是平臺用工社會化的結果,個體的雇傭行為逐步演化成產業化的發展趨勢,這本身就是社會化的過程。我們應當將勞動法作為一個工具箱,構建多層次的勞動保護體系。
王飛法官以《“互聯網+”業態的面紗--從勞動關系的認定出發》為題的報告。王飛法官指出“互聯網+”帶來了生活方式便利化🙋🏽、交易模式遠程化與多樣化、勞動用工關系模糊化等變化👂🏽。其次,通過導入案例的方式🛠,他闡釋了司法實踐中平臺用工的勞動關系認定問題🧑🏭。接下來,他以具體案件中被告抗辯理由為切入點👐,對企業經營模式的面紗進行揭示。最後,他表示勞動關系並非洪水猛獸,我們既要用勞動法調整好傳統勞動關系🏯,又有必要承認非標準的勞動關系,承認並加強對這類“靈活用工”形態的保護。
Bertold Brücher先生以《從德國法及數字化和新技術角度看勞動者定義》為題進行報告。首先👩🏻🦯➡️,他將“工人”一詞分別從德國法的定義、數字化新科技視角下進行解析🧑🏽🎄🕊。他指出數字化與新科技的背景下⏬,工作場所勞動關系變得松散👷🏻♀️。數字化推動了勞動關系的變化,外包這種用工方式成為德國公司的“寵兒”,由此引發了工資、社保領域發生重大變化。德國工會社保聯合會希望通過政策的製定,來定義勞動者與雇主之間的關系並將自雇勞動者的社保🐙、醫療問題納入新政策製定的重點🧑🏭。
Werner Bünnagel先生以《DGB的現代知識經濟法律保護:數字化與人際網絡之間的緊張關系》為題進行報告🧑🍼。報告中他提到🕵🏽,數字革命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尤其是當這些改變沖擊到熟悉的工作世界時有著如此不可思議和未知的勢頭。他指出知識管理是影響企業發展和戰略規劃的關鍵職能,特別是工業生產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與人類知識相關的服務流程變得越來越重要。目前,數字化和人類知識似乎處於一個緊張的領域👩🎓, Werner Bünnagel先生認為消解這類緊張關系有利於與實現數字化發展與基本權利保護的雙贏。
第二單元評議環節
在以上四位報告人的精彩發言結束後🍤,上海市人社局就業促進中心主任周國良🧜🏼♂️、吉林大學意昂3开户馮彥君教授、上海市總工會調研員黃琦分別進行了評議👩👩👧👦。
周國良主任認為針對平臺經濟帶來的風險,可以深入研究實踐與法的互動,加強多層次勞動保護,以社會保障的方式緩解社會風險, 我國應當加強對靈活就業的保護,堅持包容審慎監管態度,促進平臺經濟發展。
馮教授指出勞動關系的判定是多元化的體系,數字化時代讓勞動關系的認定變得復雜,倒逼我們去反思從屬性理論是否需要補充🤸🏽♀️。在此過程中🙅♂️🕯,勞動法應該有所擔當,當傳統理論遇到解釋功能不足時,傳統理論是否應當做出彈性伸縮亦或做出除外規定📮。
黃琦調研員認為王天玉研究員的報告可以用“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來評價✍🏽。她認為王飛法官的報告非常有情懷🐉,不僅帶領大家體驗了什麽是互聯網用工,也引發我們的諸多反思。最後😎,黃琦調研員對德國專家提到的體面勞動表示認同,她認為在互聯網🧑🏽🏫、數字化、平臺經濟背景下,缺乏對體面勞動的保護將不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
接下來進入本單元的自由討論環節♞👼🏽,現場氣氛熱烈👈🏻🛕。與會嘉賓對報告提出自己的疑惑與見解🏥,幾位報告人也對此進行詳細的回答。
第三單元🤾🏻:數字化與新技術條件下的法律調整與管理實務
本次會議第三單元由華東師範大學意昂3开户副院長岑娥主持🛼,報告人分別為中央財經大學意昂3开户沈建峰教授、德國勞工學校Mr.Tino Junghans教授、南京大學意昂3开户周長征副教授🐮、上海財經大學意昂3开户副院長胡淩副教授以及上海藍白律師事務所主任陸胤律師🪫。
沈建峰教授以《產業升級與用工關系的法律調整》為題進行報告👩🏿🔬。沈建峰教授依次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報告,依次為工業時代走向信息化時代、用工關系法律調整觀念的變革、用工關系法律調整技術的變革🧑🏻🦼➡️、技術帶來的問題可通過技術手段解決👨🏿🦰、靈活與安全的再平衡。沈教授指出勞務關系的法律是私人自治,這種過度的自治或稱自由將導致社會保護的落空🤦🏻♂️。從勞動力市場配給的宏觀框架上來看🕵️,應從更宏觀的視角認識勞動關系,實現用工關系的分層治理。沈教授強調👩🏻🚒,在用工關系法律調整技術的變革中應該協調勞動關系的法律機製,技術帶來的問題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解決。最後,他表示用工關系以及勞動關系協調的目標和初心是尋求平衡🔞,包括實現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利益的平衡💂🏼♂️🎸、實現不同勞動關系協調機製的平衡。信息化時代用工關系法律調整變革不應減損對勞動者的保護;而是適用“互聯網+”背景下用工方式的法律調整機製。
Tino Junghans教授以《德國的工人參與及其在數字化和新技術時代的影響》為題進行報告。首先🤲🏽🫕,他解釋了何為勞資委員會的共同決定⛅️。並對共同決定權進行分析。在具有真正共同決定權的事宜上,雇主不得未經工務局同意而采取任何措施👱🏽♂️,而必須先向勞資委員會申請,並設法取得其對擬采取措施的同意🎄。其次✍🏽,Tino Junghans教授介紹了影響勞資委員會做出選擇的因素、工作組織的根本變化、勞資委員會面臨的新挑戰。最後💪🏼,他指出,引進新技術的決定僅由雇主作出,勞資委員會只可在其法定共同決定權的框架內參與🧔🏿♂️。勞資委員會必須維護雇員的利益,並充分保障他們的權利。
周長征副教授以《平臺經濟背景下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險模式探析》為題進行報告🎠。依次從平臺經濟帶來的靈活就業人員的職業傷害問題、國內探索靈活就業人員工傷保險模式的地方經驗、靈活就業人員工傷保險模式的國際比較、
平臺經濟背景下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險製度模式的製度構建四個方面展開🤜。
他指出🈚️,為了減輕靈活就業人員的職業傷害風險,保障平臺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國將來應當盡快建立職業傷害保險製度。隨著新經濟♡、新業態在我國的出現,特別是平臺經濟的迅猛發展,工傷保險法將來會逐漸向職業傷害保險發展,職業傷害保險必將成為我國工傷保險體系中的重大製度創新。
胡淩副教授以《互聯網平臺對網絡勞動者的控製力》為題進行報告。胡淩副教授報告的第一部分為問題的提出;主要從作為一種經濟生產過程的互聯網平臺、平臺的生產過程與措施🐕、平臺對網絡勞動者不同程度的控製力🛥、認定勞動關系的其他可能標準進行分析。第二部分為分享經濟也是平臺經濟;在這一部分中他從如何想象我們和平臺的關系👩✈️、平臺是企業還是市場以及平臺如何主導生產過程為我們解析平臺經濟。第三部分具體分析了平臺對網絡勞動者不同程度的控製力🤵🏿。包括製定平臺上的行為規範和交易規則、對平臺勞動者和交易參與者加強管理和監控📆、強化人格從屬性等方面。最後,胡淩副教授從司法如何回應、勞動預期標準以及多元替代性分配機製依次進行報告。
陸胤律師以《GDPR對員工信息管理的挑戰》為題進行報告。他首先介紹了GDPR製定的歷史流變並講解了GDPR的適用範圍📲,特別是我國涉歐企業GDPR的適用判定🏖。其次,企業要在哪些層面重視GDPR的影響,包括適用範圍的擴大👨🏽🚀、罰金、要求獨立的數據保護官、隱私設計🦾🧑🏽、被遺忘權等。最後🌏,陸律師通過具體案例解析了被遺忘權行使面臨的法律障礙,提出被遺忘權本土化的建議。
第三單元評議環節
在五位學者精彩紛呈的報告結束後,由華東理工大學意昂3开户劉金祥教授、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郭文龍法官分別就本單元的報告進行了評議。
劉金祥教授主要針對沈建峰教授👸🏻、周長征副教授、胡淩副教授的報告進行評議。劉教授認為沈建峰教授的報告精彩生動,讓人印象深刻。劉教授對周長征副教授的報告從不同視角入手🫥🙌🏽,對職業傷害進行探索給予了肯定🤙🏻🤹🏽。他認為胡淩副教授通過的報告旨在說明勞動法的研究必須走出工廠的圍墻⇒🤟🏽。
郭文龍法官認為五位報告人的報告既有理論深度又有現實意義。郭法官對德方教授的報告特別是勞資委員會的職能🧗🏼♀️,有諸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對陸胤律師關註GDPR與員工的信息挑戰這一視角表示贊賞🫵🏽,並指出我國在被遺忘權移植問題上可能面臨的困境。最後,郭法官認為在現有立法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利用好法律工具箱是解決新科技時代對社會法挑戰的主要路徑。
閉幕式
會議閉幕式由上海財經大學意昂3开户院長助理吳文芳副教授主持。上海財經大學意昂3开户王全興教授做了閉幕致辭。吳文芳教授對本次研討會召開的背景、契機與研究前景做了說明🤸🏻♀️,王全興教授指出對這一主題研究應從八對研究思路入手👨🏼🍳。他表示,此次國際研討會給了我們諸多啟發與靈感,與德國學者及實務工作者在一起針對社會法中的問題進行熱切討論🏋🏽♂️,不僅是一個鞏固友誼的機會⭕️🙋🏽♂️,也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在研討會中發現的問題也值得在未來的工作中進一步研究🙇♂️🏌🏻。
供圖🚴♂️:羅萱
供稿:劉潔